“我国黄金年产量不到400吨,需求量却接近1000吨,黄金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找矿任务重。”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国技术组组长毛景文谈及国内黄金资源勘查现状,言语中满是对行业发展的关切。
在全球能源与资源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金不仅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压舱石”,更是高端制造、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面对我国黄金供需_x0008__x0008_之间日益凸显的缺口,如何突破资源瓶颈、实现找矿工作的实质性突破,成为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
作为长期深耕地质找矿领域的地质工作者,毛景文凭借数十年的一线实践经验与深厚理论积淀,不仅勾勒出国内黄金找矿的潜力区域,更直面行业面临的技术短板与国际挑战,为我国黄金矿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多区域黄金找矿潜力待释放
尽管我国黄金资源储量仅占全球约4.84%,且资源禀赋呈现“大型金矿少、中小型金矿多,大型金矿中低品位占比高”的特点,但在毛景文看来,我国黄金勘查工作总体程度较低,国内仍蕴藏着广阔的找矿空间,关键在于找准重点区域、选对勘查方向。
“当前我国黄金资源找矿,要聚焦几个潜力巨大的核心区域发力。”毛景文首先指向东部地区,胶东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黄金产地,是当前深部找矿的核心战场。“胶东主要是沿着已探明的几条断裂带向深部继续探寻,虽然2000米左右(在胶东地区2000米以下温度达到近100度,压力巨大,很难开采)的勘查工程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但深部仍有较大资源潜力,前景值得期待。”
除胶东外,东部的小秦岭、熊耳山、外方山等地也具备良好成矿条件。向西延伸,秦岭成矿带近年来找矿成果显着,并进一步向西延伸至西秦岭(西秦岭包括甘南地区)。“甘南是我国黄金找矿的重要战略区域,昆仑和天山这一广阔区域的成矿条件十分优越,是未来找金的重点潜力区。此外,西藏班公湖-怒江地区找金矿的前景看好,将是未来找矿突破的新区”。
在华北地块北缘,从辽东半岛到燕山、阴山到北山,具备形成大型金矿的基础,像辽东新发现的大东沟金矿即为典型代表,五龙金矿深部进一步勘查的前景也非常好。扬子地块南缘从万古、黄金洞、沃溪到雪峰山一带,找矿潜力不断显现。
地质找矿、政策完善与“走出去”并重
在勾勒出国内黄金找矿潜力版图的同时,毛景文也直面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他坦言,先进技术是提高找矿效率的关键,但技术与资源潜力的充分释放,离不开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而当前行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是资金投入不足与市场活力匮乏。
“地质探矿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尤其是绿地找矿,成功率不到3%。”毛景文解释道,“这种高风险的特性,决定了仅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必须吸引大量社会资金进入,才能形成找矿的强大合力,发现更多金矿资源”。
然而,当前社会资金进入地质勘查市场面临诸多障碍。“相关政策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要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降低社会资本投资的门槛和风险,盘活矿业市场,让更多资金愿意投入到黄金找矿领域。”毛景文说。
在国内资源禀赋有限、勘查开发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毛景文认为,中国矿业公司“走出去”开发海外黄金资源,不失为缓解国内供需矛盾的重要选择_x0008__x0008_之一。
从全球资源分布来看,“一带一路”区域拥有大量未充分开发的金矿资源。据统计,“一带一路”区域的黄金储量约占全球黄金储量的26.1%,且这些区域的勘查开发程度普遍较低,未来找矿潜力非常大。
毛景文指出,中国矿业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尽管海外优质资源大多被国际大型矿业公司掌握,但我国矿业公司在采矿、选矿技术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成本控制能力更强。更重要的是,中国矿工能吃苦、肯钻研,这种敬业精神在海外项目中往往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在“走出去”的主体选择上,毛景文特别看好民营公司(包括董事会主导的国有公司)的表现。“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在国外取得好成绩的往往是民营公司。它们的决策机制更灵活,市场反应速度更快,面对海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快速调整经营策略。”
不过,中国矿业公司“走出去”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国际政治局势动荡、部分国家政策不稳定、文化差异等,都可能给海外项目带来风险。但在毛景文看来,随着我国矿业公司海外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只要能突破外部干扰,在国外矿业市场仍有大量并购机会。
技术创新、破解找矿困局的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也在黄金找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谈及黄金找矿的关键,毛景文始终将技术创新、装备创新放在核心位置。他强调,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利器”尤为重要,自主研发找矿勘查装备和测试仪器设备、实现国产替代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找矿领域的很多仪器设备都依赖国外进口,虽然国内科研机构在一些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市场验证和迭代升级,很难形成普适性产物。”毛景文对此深感惋惜,“这不仅导致我国找矿成本居高不下,还存在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风险”。
为此,毛景文呼吁相关部门进行顶层谋划,“科学技术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整合研发团队、实验场地、生产公司等各方资源,构建科研-实验-生产全链条体系。通过‘边生产、边运用’的模式,让国产设备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实现升级迭代,最终形成国产替代。”
在众多创新技术中,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被业界寄予厚望。毛景文认为,人工智能在推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评价技术的变革,对于矿体定位与成矿预测意义。
据了解,当前,人工智能有助于处理海量数据,能够高效解析地质调查、卫星影像和历史勘探数据,快速建立可视化的地质矿山模型。同时,通过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模型,人工智能还能发现传统勘探方法难以识别的地质模式、矿化异常和潜在矿床,为找矿突破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人工智能已在找矿勘查、地质数据和图像处理、叁维地质建模、灾害预警等多个领域取得实际应用。不过,毛景文对人工智能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保持着理性态度。“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它在找矿中的作用主要是大数据融合与靶区优选,但不能替代地质工作者的野外调查和经验判断。地质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经验与运气的结合,人工智能只是其中的重要工具_x0008__x0008_之一。”他说。
绿色发展,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必由_x0008__x0008_之路
长期以来,生态保护与矿业开发被视为一对“矛盾体”,在黄金勘查开发领域,这一问题同样备受关注。
对此,毛景文明确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让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在毛景文看来,找矿勘查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很小,矿业开发业并不一定会破坏环境,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就能将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双赢。
毛景文列举了多个国内外的成功案例:紫金矿业通过开发新疆阿舍勒铜矿,将戈壁滩变成了“绿色小城”;在波兰克拉科夫,当地将废弃的地下盐矿改造成了酒店和旅游景点;上海的深坑酒店,也是利用废弃采石场改造而成,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因此,毛景文认为,“谈矿色变”“一刀切”并不可取,应该加强矿业公司规范开发、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制度约束,不能因噎废食。“只有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才能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根本
在展望我国黄金找矿事业的未来时,毛景文特别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地质找矿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奋斗。”
但近年来,地质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问题日益突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这对行业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毛景文表示,现在地质工作者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野外工作条件依然艰苦,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地质工作,人才队伍面临断档风险。
为此,毛景文呼吁,“要提高地质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改善野外工作条件,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投身地质找矿事业。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地质人才队伍,我国黄金找矿事业才能持续发展,才能为国家资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